首页百科管理管理理论文章详细

现代管家理论

外汇网2021-06-19 17:07:47 109
现代管家理论的简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管家理论(Stewardship Theory)得到快速发展,它从代理理论的对立角度揭示了经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的其他关系,为处理公司治理困难给予了新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代理理论的不足。 中国正在执行的公司治理改革差不多复制了典型的美国公司治理模式,其思路与代理理论相统一,但中国的公司治理改革却是在转型经济框架和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下执行的, 所以,尽管执行了多年付出的摸索,但成效有限,公司治理仍未对中国企业的改革发展发挥出本质性作用。研究显示,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导致对某些特定情境具有理论解释力,管家理论揭示了董事与经理人动态的相互影响和内在的长期人际关系下的社会改变。所以,在代理理论框架下,借鉴管家理论的研究思路与有关研究成果,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体系,对提升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维持经济连续健康科学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代管家理论:觉得代理理论对运营者内在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假定是不合适的,而且运营者对本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让他们付出工作,做好“管家”。现代管家理论觉得,在运营者的自律基础上,运营者与股东以及其余利益有关者之间的利益是统一的。

现代管家理论的首要研究内容

总的来说,理论界对管家理论的研究首要侧重于四个方面:一是对经理人的人性分析和如果,究竟经理人是个人主义、机会主义、自利的“代理人”,依旧集体主义、组织至上、值得信任的“管家”;二是在治理结构设计上,究竟是建立独立的董事会、增长外部或独立董事,以增强对经理人的监督和控制;依旧将董事会主席与CEO二职合一、增长内部或关联董事,以利于经理人在相互信任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其管家才可;三是在治理机制设计上,究竟是建立控制与物质激励为主的长期薪酬计划,依旧建立非物质的激励计划;四是管家理论与代理理论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是该种理论比其他理论更有效,依旧二者都导致适用于解释某一部分现象?。

现代管家理论的9119.html">人性如果和理论前提

现代管家理论的造成首要是孕育于代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失灵。代理理论植根于经济学中的功利主义,建立在一连串对经理人举动的如果基础之上,觉得人均为理性的自利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个人通过计算成本和收益尽或许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尽量避免承受惩罚,在经济利益方面尤其这样。管家理论则从组织心理学和组织社会学出发,觉得经理人受成就需要的激励,通过完成考验性工作、承受责任、树立权威、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来得到内在的满足感,这是一种非物质性激励。经理人知道,即便自己没有股权,但通过聘用关系和薪酬计划,自己的将来与公司、股东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管家理论觉得经理人并没有是机会主义的偷懒者,对本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促使他们付出运营公司,形成公司资产的“管家”,经理人在动机方面没有天生的、广泛存在的阻碍。所以,在公司治理安排上不应当仅仅依靠监督和物质激励,更应通过充分授权、协调和精神激励,发展一种相互合作、完全信任的关系。

Davis、Schoorman和Donaldson尝试将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的9119.html">人性如果模型整合在一起。他们从经理人的心理原因和组织的情景特质两方面执行了分析,经理人的心理原因包含激励动机、身份认同感、组织价值允诺、权力运用等原因,组织的情境特质包含管理哲学、文化背景、权力距离、长期价值取向等;具有不同心理原因的经理人处在不同特质的组织情景中,会作出不同的选择。自此,管家理论的9119.html">人性如果由“决定论”转变为“选择论”。

9119.html">人性如果的冲突是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的根本性冲突。不同的9119.html">人性如果必然致使不同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造成不同的公司治理理论。

现代管家理论对治理结构的研究

现代管家理论觉得公司治理的核心不是如何控制经理人,而是如何保证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经理人充分发挥才可、获得预期的公司业绩。所以,治理结构要清晰经理人的角色,予以他们充分的权利和授权。管家理论从CEO能否兼任董事长(又称为“二职合一”困难)、内外董事的比例、关联董事和独立董事的角色等方面执行了研究。

依照代理理论,CEO应与董事长分设以维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并加深对CEO的监督。但在美国,大部分大公司的CEO 同期兼任董事局主席或董事长,而且该比例逐年提升。代理理论对此的解释是,在二职合一的公司里,通过实行对CEO 的激励如长期薪酬计划,可以将CEO 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而很好地保护股东利益。而管家理论则觉得,二职合一有助于予以CEO 清晰的、难以考验的地位和角色,能够保证公司的领导权更清楚、更统一,保证公司的成长方向以及强有力的领导和控制,所以能够比二职分离造成更高的股东回报。Muth和Donaldson更深一步研究了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业绩的关系。通过分析澳大利亚145家上市公司董事会的领导结构(能否二职合一)、董事会组成(外部董事的比例)、董事会范围、董事的年纪、董事的任期、利益有关程度(董事的股权),结合资源依靠理论,觉得董事会独立性与董事外部资源的联系相互作用,而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业绩负有关,这很难通过代理理论执行解释,而用现代管家理论很容易解释,进而支持现代管家理论。Lin(2005)对台湾制造业485家上市公司的研究显示:二职合一的CEO 的确按管家原则行事,支持管家理论。在董事会的组成方面,管家理论觉得以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为主构成的董事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组织形式,不符合掌握信息最全面的人决策最有效的组织设计基本原则;董事会应以实施董事或内部董事、关联董事为主。

现代管家理论对治理机制的研究

依据管家理论,治理机制的核心不是监督经理人,而是予以经理人充分的信任和授权,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作用,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自由,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提升公司运营绩效,进而达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管理者可以选择形成管家或代理人,委托人也可以选择建立代理关系或管家关系,这取决于委托人对环境和对经理人的认识。只有双方同期选择合作的管家关系,组织才可以获得最佳回报。Westhead和Howorth(2006)研究证明家族企业中股权控制和对经理人的监督并没有是有效的。Miller和Breton—Miller(2006)分析家族控制企业表现优秀或衰败的原因,觉得家族企业的“管家举动”包含:专业化、降低短视的收购或裁人、增长研发、培训和资本开支的投入,能够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家族企业更高的长远经济回报。

管家理论觉得,对经理人的物质激励如长期薪酬计划,并没有能完全奏效,更重要的是非物质激励。Bouillon、Ferrier、Stuebs和West(2006)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当经理人接受组织的战略、与组织战略维持统一时,组织业绩高,此时物质激励对经理人不再重要,过于依靠物质激励反而恶化了绩效、损坏了经理人的合作意向;经理人并没有是为个人机会主义所激励,当他们接受组织战略时,他们许多显现为合作、组织至上的管家举动,依靠绩效考核和物质激励并没有能处理效率低下、道德风险等困难。

现代管家理论的有效性验证

管家理论提出的“管家”型经理人,是广泛存在的依旧在特定环境中才存在呢? 管家理论适合解释哪些企业的哪些现象? 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1)管家能否存在?

Wasserman(2006)通过问卷调查研究风险投资企业运营层的薪酬困难时发现,风险投资企业的创立者股权比例高、任期长、威望高、影响力大,有权力和条件提升自己的薪酬,但事实上他们的薪酬反而很低。这表明他们与企业之间有强烈的依附情感,心理收入高(即在心理上拥有企业),所以能够做到以企业为中心,能够接受低水平薪酬;他们的举动更像管家。

很多学者如Arthurs和Busenim(2003)、Astra-chan(2003)、Greenwoof(2003)、Randoy 和Goel(2003)、Schulze,Lubatkin和Dino(2003)、Sharma(2004)等对家族企业能否适用代理理论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他们觉得,家族企业中存在相互信任、家族内利他主义、血缘关系等现象,企业业绩的差距受企业中存在的代理关系或管家关系所驱使。代理理论的某些如果或许不适合家族企业,而管家理论或许可以解释家族企业的组织举动。Westhead和Howo~h(2006)觉得代理理论不适用于由家族控制和管理、差不多不受外部影响的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中存在着大批非财务目标,其举动并没有是理性的经济举动。而管家理论可供应更好的解释,由于家族企业的目标与家族的目标是统一的。Eddleston和Kellermanns(2007)通过研究家族企业的业绩与企业内部关系矛盾、参与式战略决策过程、决策控制权的集中度之间的关系,为管家理论解释家族企业的兴衰给予了实证支持。

(2)管家理论适用于哪些情形?

Donaldson提出,不是说管家理论依旧代理理论更有效,一个理论只能是对一部分现象是有效的,困难是二个理论切换的规则是什么。比如在企业连续运营的情形下,管理者的利益目标与股东利益目标是相对统一的;而当经理人的地位承受威胁,如发生敌意接管、或许动摇自己的岗位时,他们开始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代理理论可解释管理者对此的反映。二者切换原则之一是管理者在组织中能否安全。

Arthurs和Busenitz(2003)提出,代理理论或许适合解释初始投资以前风险投资者与企业家的关系,但投资之后代理困难快速下滑,然后或许有所回升,此时代理理论不再适用。而管家理论在风险投资导入之后也无法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此时企业家并没有是将自己的利益屈从于风险投资者的利益,他们仍会像股东一样维持着一种对企业的强烈依附感和心理上的股权拥有感。而Noam Wasserman(2006)则觉得成立初期的风险投资企业不像二权分离的企业一样存在显著的利益矛盾,其情景更符合管家理论;伴随企业的成熟,股东和经理人的利益矛盾越发显著,更符合代理理论。其影响要素包含心理原因和情景原因,如能否自己创建、对公司发展方向的控制程度、是否控制并清除业绩的模糊等。

Lee和O’neill(2003)通过对比日本和美国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差别,觉得美国企业的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存在显著的矛盾,适用代理理论;而日本企业的股权结构与美国不同,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利益矛盾消失,适用管家理论。从而觉得,代理理论有关管理的可能主义如果,并没有是管理者的天生倾向,而许多是对管理背景的一种反映。管理者既不是天生的可能主义者也不是天生的管家,他们的举动是对复杂的激励措施和市场信息的理性反映。

对现代管家理论的评价及其启示

对代理理论及其治理措施的反思以及管家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导致了理论界和企业界对管家理论逐渐增多的重视。Caldwell和Karri(2005)表示,管家理论在追求组织的长期利益方面是对代理理论和利益有关者理论的更好选择,是更好的治理模型,具有实践和理论基础,是系统、完整和整体的管理理论和组织发展原则,在伦理方面优势许多。即使现代管家理论的研究还处在启动阶段,研究思路还比较零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但管家理论无疑为公司治理研究给予了一种新的视角,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1、长期以来,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要求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增长外部或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或薪酬与考核挂钩等做法被看为中国公司治理的“灵丹妙药”。实际上,这些看法即便在西方也没有得到定论,与此相反,二职合一、强调内部或关联董事的作用、弱化物质激励等做法还得到一定程度理论和实证的支持。所以,将代理理论看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唯一理论依据,盲目效法西方的公司治理措施是不合适的。击穿传统的代理理论研究如果和思路,从委托人、经理人两个利益主体的角度去分析他们之间的治理关系,对传统的公司治理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有助于解释公司治理实践中暴露的种种困难,有助于对传统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执行有益的修正。

2、在研究方法上,管家理论从举动角度研究管家与委托人之间的交互影响和举动结果,所以在分析方法上将首要借鉴举动博弈、组织举动学等分析工具。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均为采取横截面报告和面板报告,直接分析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但忽略了其他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即分析公司在更改治理结构或治理机制前后公司绩效的改变。这应当是将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3、管家理论与代理理论之间的对立,许多是由于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差别。经济学把人看为一个整体,把管理者看为普通的人,所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抓住困难的本质和根本,但忽略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特性,忽略了管理者不同于普通人的特殊内在需求。而管理学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面对作为人力资本的管理者,更为重视其具体特质和需求。所以,将管家理论与代理理论的整合,本质就是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整合。假使能够寻到如此的方法,无论是对经济学、管理学,依旧公司治理的研究,全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博弈论能够将人的共性与个性、个体与全体、一次性与重复性决策纳入统一的分析平台,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

有关条目

古典管家理论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