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经济经济分析工具文章详细

总供给曲线

外汇网2021-06-16 18:24:28 93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显示了价格与产能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供应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单价,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务必支付的劳动与其余生产要素的费用。所以,总供给曲线反应了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各派经济专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

发展演变

在以薪资有完全伸缩性的假说和市场完全竞争为基础的古典理论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梁小民,1993,P450,P464)。在该种情形中,无论总需求怎样改变,产出水平都不会发生移动,进而货币显现为中性,此时,货币中性仍未做长期与短时间的区分。

与古典学派的薪资完全伸缩性如果相反,传统凯恩斯主义觉得名义薪资是刚性的,自此可以导出向右上升的总供给曲线。此种情形下,货币扩张若能刺激有效需求,则货币就显现为非中性了。即货币能够对产出、就业等事实经济变量造成影响。

弗里德曼把通胀预期考虑进来,进而区分了长短时间菲利普斯曲线,并在此基础上首先区分了货币长期中性与短时间非中性(曾令华,2000)。受于短时间菲利普斯曲线是自左向右上下延伸的,进而货币政策在短时间内是有效的,非中性的。但是受于预期可调整,因此从长期看来,菲利普斯曲线又是垂直的。这又致使了货币的长期中性。

长期和短时间总供给曲线的区分在卢卡斯(Lucas,1972,1975)模型里得到了发展。它显示在通胀预期不变的条件下,产出空缺与通胀空缺之间存在正有关。这表明,在短时间内物价平稳与经济上涨之间有适当的替代性。但是,在理性预期的如果下,通胀预期可迅速调整,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这就再一次显示货币政策的长期中性和短时间非中性。实际上,在这里,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变动才可影响产出,货币对产出不具有长期效应。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发展(参见戴维·罗默,1999,P358-388;奥利维尔·卜布兰查德,2002,P799-820)也显示短时间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这与货币主义和卢卡斯的看法是相近的。但是,受于交错定价、菜单成本以及竞争不充分的存在,即便货币政策能够被精准地预期到,货币政策任然是有效的。由于这三个原因的现实存在会致使薪资、价格的粘性,进而致使总供给曲线呈倾斜状态。

坚持平稳币值单一目标的学者,往往援引事实经济周期模型(realbusinesscyclemodels)为理论根据。该理论觉得随机技术打击是经济周期的首要根源,货币原因未被引入模型(戴维·罗默,1999,P188-210)。进而在该种理论中,货币就成了中性的了,即便在短时间也是这样。该种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曾对宏观经济理论造成了大的影响(格哈德·伊宁,2002,P6)。但是,受于其前提如果过于严格(完全竞争、完全信息、所有市场出清),很难在现实经济世界寻到支撑,所以迅速承受了差不多10多年一连串建立于严格微观经济基础研究上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考验(格哈德·伊宁,P6-8)。

对于总供给,西方学者大都答应存在总供给曲线的说法,但是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却有着不同的观点。水平的总供给曲线和垂直的总供给曲线都被觉得是极端的情形。很多经济专家觉得,在短时间现实的总供给曲线许多地显现为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总供给水平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反应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情况。具体来看,当物品市场上价格上升时,厂商可以为生产要素支付更高的报酬,进而就可以运用许多的生产要素,生产许多的产品。 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在世界各国都有大批经验事实作支持。中国差不多20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形也显示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是存在的,总体来看,有关货币政策的作用以及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经济理论上的认识疑似渐渐地趋于统一。

凯恩斯主义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能(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差不多资源用于生产时或许有的产能。一般来说,总供给首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总供给函数(Aggregate supply function)是指总供给(或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出(或总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明为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显示,在既定的单价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水平的总供给曲线显示,在现行的单价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之所以存在该种情形是由于,凯恩斯觉得,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薪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活力。当仅仅把薪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代表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能的变动而变动,进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能的变动而变动。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后面的思想是,受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薪资下得到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活力。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所以被假定为不随产能水平的改变而改变。如此,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应当表示的是,该种情形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比如,1930年代大危机期间的情形,所以,它仅仅是一种特殊情况。凯恩斯提出该种看法与他的理论造成于1930年代大危机期间和运用了短时间分析方法是有关的。

古典总供给曲线

假使说凯恩斯主义总供及曲线表明的是一种极端情形,所谓古典总供给曲线则是此外一种极端情形。 可以看出,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能水平上的垂线。这显示,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量均为固定不变的。

古典总供给曲线基于下面的假定:

货币薪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当劳动市场存在超标劳动供给时,货币薪资就会下滑。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标劳动需求时,货币薪资就会提升。简单地说,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劳动市场的运行毫无磨擦,总能维护劳活力的充分就业。既然在劳动市场,在薪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保持,所以,无论价格水平如何改变,经济中的产能总是与劳活力充分就业下的产能即潜在产能相对应,这也就是说,由于全部劳活力都得到了就业,即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能也无法增长,即国民收入已经达到了充分就业,无法再增长了。故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从长期来说,经济是值得达到充分就业的,所以,古典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但在短时间中,经济并没有一定总处在充分就业状态,所以,该种古典总供给曲线也是一种特殊情况。

尽管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所依靠的如果,即货币薪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承受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的指责,但当下大部分西方学者都觉得,这条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可以作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于是,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假定使劳动市场高达均衡时的单价水平和货币薪资分别为P0和W0,相应地,均衡的事实薪资为(W/P)f,依照“古典”经济理论的说法,此时均衡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下的就业量Nf。将Nf代入生产函数,在(a)图中就可得到产出量Yf,这一产能正是前面所说的充分就业产能。受于产能度 Yf对应于价格水平P0进而在(d)图中可以得到点J(Yf,Pf)。假使价格水平从P0下滑到P1,在货币薪资可变的假定下,货币薪资将不能保持在以前的W0水平上,由于在货币薪资为W0下,价格水平的下滑致使事实薪资提升。

这会致使对劳动的过剩供给,而可变的货币薪资因劳动的过剩供给将令下滑。由于员工们为了得到工作而互相竞争。于是,图中,货币薪资曲线将从W0下滑到W1。为了致使劳动市场复苏均衡,货币薪资的该种下滑同价格水平的下滑是成比例的。所以,以前存在的事实薪资(W/P)f得以保持不变。在这一事实薪资的基础上,就业量仍等于Nf,进而Y仍等于Yf,在图中的(d)图,可得到点K(Yf,P1)。相似地,假使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2,则有伸缩性的货币薪资就会从W0上升到W2,以使劳动市场复苏均衡,这时就业量仍为充分就业下的就业量Nf,进而相应的产能也就是充分就业下的产能Yf,于是在图中又得到点R(Yf ,P2)。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考察差于P1和好于P2的其余所有价格水平的情形。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有伸缩性的货币薪资全将调整到充分就业的事实薪资确定时为止。所以,对任何价格水平,产能均为充分就业的产能。将图的各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一条位于潜在产能或充分就业产能Y f上的垂线LAS,这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以上两种特殊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在于所依据的如果不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所依据的如果是,当存在失业时,薪资变动不大或根本不能变(即薪资具有刚性),进而失业会连续一段期间。古典总供给曲线所依据的如果是,薪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可以适应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快速变动,进而通过薪资的调节可以使劳动市场总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两种情形事实上都不多见,所以,正常的总供给曲线介于这两种特殊情况之间,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有关指标

斜率

当总需求变动,即总需求曲线移动时,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不同,所引起的单价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情形也就不同。所以,在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困难时,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大小是很重要的。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反应了总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大(即总供给曲线较为陡峭),表明总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小。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小(即总供给曲线较为平坦),表明总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大。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多种原因,比如,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价格等等。

移动

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比,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相对来看比较复杂。

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

2、技术变动。

3、薪资率的改变。

4、生产量力的变动。

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是持续变动的。

有关词条

ing="1" cellpadding="1" align="center" bgcolor="#ffffff" border="1">
成本决策 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 消费政策 弱平衡理论 危机决策
决策管理 弱平衡理论 企业途径决策 消费管制 定性预期法 矛盾分析
群体决策 贝叶斯法则 企业创新决策 价格政策 亚当·斯密 定量预期
区位决策 外交决策学 决策支持系统 产业政策 威廉·奥奇 价格政策
江恩理论 威廉·纽曼 琼·伍德沃德 框架效应 松下幸之助 汇率政策

参考资料

1、《工会财务会计百科全书》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