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综合趣味金融文章详细

叠补丁效应

外汇网2021-06-21 16:44:06 44

效应详解

叠补丁效应叠补丁效应

就如同某件物品本来有个小洞,为了弥补小洞打了块补丁,过了段时间之后,发现补丁有些破损,便又在补丁旁边加了新的补丁,依此类推,补丁越打越多、越打越厚,最后是补丁挨着补丁、补丁压着补丁;而事实的真相被深深掩盖。其实清除掉这些补丁之后,才会发现以前的“漏洞”只需要一块合适的小补丁而已。

比如:某个企业生产系统混乱的原因是由于预期不准而造成的订单变动与频繁调整,但是预期不准受市场改变、客观环境等影响很难控制,同期该公司又高度强调各类工作需以市场为导向的举动准则,强调订单就是军令,致使大家不敢将矛头指向市场,所以针对生产系统混乱这一现象,便造成了“建立订单刚性管理”(第一个补丁)的改观对策。在订单刚性管理的实行过程中,针对一部分具体现象又更深一步提出了其余的改观对策,如物料平衡管理(第二个补丁)、生产效率提高(第三个补丁)……..,殊不知真正致使物料不能保证的原因正是订单的刚性实施差,而订单的刚性差则是受于市场需求输入的频繁变动,这就有如一个恶性循环,但是一个又一个的补丁、一个又一个的对策,反而使我们忽略了真正的根因——预期能力差。

约束理论(TOC)中曾提及:非短板的改观对系统的整体产出并无易处。叠补丁现象的造成正是由于在改观过程中没有抓住着重与核心。

再如,某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经历分析发现当前体系的缺点在于雇员对现有体系的不信任,进而致使工作干劲不足、状态低糜。比如公司尽管建立了后备人才库,但是领导在选拔中层时,凭主观意向,后备人才库等同虚设;仍有绩效薪资尽管设定了浮动等级,但务必接连四个季度且年末考评为A者方可享受,而评A者只占部门比例的5%,且在光环效应的影响下,普通雇员得A的概率就更小,再加之每一浮动等级又设了十个小级,那么即便雇员连续得A,年年得A,也要10年时间才可真正向上调整一级薪资。这样一来,雇员不信任这套体系也是必然。可是公司偏偏把完善人力资源体系作为了公司年度的着重项目,偏偏又一再坚持固有的企业文化与作风(如选拔人才靠领导一句话),同期又要严格控制薪资总额及薪资变动,那么在实行人力资源体系项目时,人力资源部必然会打起了擦边球,一个又一个无效的补丁应运而生,如针对后备人才库打的补丁是:规划职业发展路线、建立后备人才培训模块….,针对绩效体系打的补丁是:更深一步完善人才梯队体系、建立职位任职资格、…..,补丁越打越多,而雇员对它的感觉却是越来越麻木。

造成原因

又可分为打偏补丁、少打补丁和外围补丁:

1、打偏了补丁:看不足根本原因所在,分析困难停留在表面现象,因此打偏了补丁,下次为了校正,便再打一个补丁(上一个打的偏左了,这次就偏右点打,持续往复,越打越多)。

2、少打了补丁:所承受的职责或权限不足,需要跨部门处理困难,但由于协调难度大或本位主义等原因,又或者是一团和气,避免结出梁子,而致使后期互相伤害。所以只从自己的职责及能力规模内提出了处理对策,职责外的对策统统不提。该种情形便是少打了补丁,只打了一半,等下次再出困难时,依旧在这二分之一的基础上持续叠补丁。

3、外围补丁:根因涉及领导或公司方面,无法撼动,甚至不敢撼动,或者处在保护领导意志等原因,打了擦边球,仅做了一部分根本原因周边的外围改观,所以该种是外围补丁,外围补丁不足够掩盖漏洞的情形下,于是在外围补丁的周边又显现了新的外围补丁。

“打偏、少打、外围”三种补丁都由于没有真正处理根本原因,所以全将致使后期补丁的持续增长,从而造成叠补丁效应。

效应实例

叠补丁效应叠补丁效应

叠补丁效应在房地产管理中的实例

7月6号建设部向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各直辖市建委、房地局、规划局下发了《有关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165号),用于指导国十五条的贯彻实行。追本溯源,建住房165号文的出台始于“国六条”。5月17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针对房地产业的新“国六条”,“国六条”特点在于强调调控措施的具体化、细分化和可操作性。所以,大众对“国六条”充满了期待。但是,一周之后推出的九部委联合策划的《有关调整住房提供结构平稳住房价格的意见》的十五条细则,带给大众的不是清晰的实施细则,而是无所适从的迷茫。地方政府、开发商、地产专家甚至包含建设部某些官员也解释不清90平方米套型建筑面积和70%比例要求的含义。历经一个半月的漫长等候,建设部终于以“只实施,不宣传”的方式揭开了这个谜团。

对于建设部本轮下发的国十五条补充意见,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岁月里,很多家庭采取补丁来遮盖衣服上的漏洞,补丁不能使人过的体面,起码不再衣不蔽体有失尊严。就作用来说,最近建设部推出的建住房165号文,就像一块重大的“补丁”,赫然贴在国十五条上,以弥补其暴露出的漏洞。但是当下这块“补丁”的效应已经多出了弥补漏洞的预想,归纳起来,其效应有三:

一、弥补政策漏洞

在“十五条”中,对住房结构要求的原始表述是:“2006年6月1号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下方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务必高达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究竟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等于民众熟知的多少建筑面积?70%究竟是指单个建设项目依旧一个地区建设总量,一时之间形成了争论的重心。建住房165号文规定,“套型建筑面积是指单套住房的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构成。”“从2006年6月1号起,各城市(包含县城,不同)年度(从6月1号起计算,下同)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总面积中,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下方住房(含经济运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务必高达70%以上。”“对于2006年6月1号前已审批但未获得施工许可证的商品住房项目,由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当地年度新建商品住房结构比例要求,区别规划用地性质、项目布局,因地制宜地确定需要调整套型结构的具体项目。”这块政策“补丁”致使以前很多不清晰的地方清晰下来,尽管,对于70%的总量控制,对地方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地方政府在操作方面或许会存在难度;另一面,也难保有些地方政府造成权利寻租举动。但毕竟70%的总量控制要比单个项目控制更符合市场规律。此外,建住房165号文还对违背或规避套型结构要求的违法违规举动、房地产有关管理部门责任追究制度作了具体规定。可以说,此“补丁”已经基本弥补了“十五条”的政策漏洞。

二、增长政策博弈动机

建住房165号文核心精神有三:一、清晰套型建筑面积为单套住房的建筑面积;二、要依据总量与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下方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务必高达当地年度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三、对于政策实行前已审批但未获得施工许可证的商品住房项目,由当地政府依据当地年度结构比例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需要调整的情形。可见,这块“补丁”已经普遍接纳了业内外的“呼声”。套型建筑面积事实上基本等于建筑面积,假使仔细算也只差一个阳台,大众统一觉得应当采取通俗易懂、便于核查的建筑面积。对于70%比例见底是单个项目依旧一个地区总量,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强劲的利益体团一直在争取活动空间更大的总量控制。对于要一棒子打死的所有已审批未获得施工许可证项目的开发商就更是政策博弈的“积极分子”。政策“补丁”无意中会增长许多的利益集团执行政策博弈的动机,维护或增长自己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话语权和既得利益。以后政府再出台政策,有关利益体团就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执行利益诉求,以期更改政策策划,致使政策有助于本集团。想来这也是政府没有想到的“补丁”效应之一。

三、降低政府公信力

建设部这块迟到的“补丁”,尽管将十五条细则的一个漏洞遮盖上了,但受于政策瑕疵,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本来在艰苦的岁月里,洗得发白的衣服上落块补丁,虽不好看,但也协调。如今,在新衣服上赫然贴块补丁,让人看了总是稍微不伦不类。民众不免要怀疑购置者的鉴别能力,为何新添的衣服就会有漏洞,假使不是购置者故意为之,就是能力有困难了。在建设方面最具专业知识的建设部,却在策划政策的时机表现得相当不专业——留下了这样之大的争议和困惑?而新近抛出的政策补丁又使其形成房市调控政策的主导者,加深了自己在房市中的话语权。怪不得有人怀疑前期的“十五条”规定体现了建设部的良苦用心,是预留了政策软化的空间。

政府政策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作为政府政策的制订者当初出台新政时,要经历严密的论证和调研。一项政策出台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拿出来看的,能否得到顺遂操作实施才是评价的核心。这样携带瑕疵匆匆上马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而又这样迟缓地推出政策指导细则,只能让人对政府的执政能力造成疑问,长此以往,政府就会失去权威,失去民众的信任。使政府举动很难承受公众的拥护,政府的公信力减弱。

效应危害

危害:受于叠补丁效应的存在,不仅致使忽略了困难的真相;更造成了大批的无效劳动、重复产作,致使经营费用持续增长,有效产出却在连续恶化。致使很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即使投入了100%的管理成本(人士、资源、时间…),但造成的管理效益却不足20%。[1]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